当前位置: 首页 > 审计悦读 > 书海拾贝

审计人读史明智——历史是架多棱镜

来源: 南通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9-01-11 字体:[ ]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谁复知?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组诗《放言五首》第三篇中的名句。诗中提到的王莽,是西汉末年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他弑杀汉平帝,扶植年幼的刘婴为皇太子,并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完成了从摄皇帝(以“安汉公”的名义管理事务)、假皇帝(即代理皇帝)到真皇帝的“三级跳”,于公元8年建立新朝,将大汉王朝拦腰截断。但所谓的“新朝”并没有给当时的天下带来新的气象,仅仅延续了十五年就“一世而斩”。王莽的行为,被很多史学家视为“谋逆”,《汉书》中他的传记被列入了奸臣板块,作者班固就认为他“自书所传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者也。”(《汉书·王莽传》)。在班固眼里,王莽简直连桀纣都不如,他的德行之差、节操之坏、执政之败自有史书记载以来无出其右,堪称千古第一恶人!白居易的诗句也是意在鞭笞王莽人生前期的谦恭敦厚都是假象,因此辨别人的真伪邪正,需经日久观察方才明了,暗含了对他后来篡汉行为的鄙视。直至近代,王莽在诸多历史学家的眼中,其形象变得越来越立体、丰富——范文澜说他是失败的骗子,翦伯赞说他是最有胆识的政治家,吕思勉说他是具有改革意志的仁人志士,郭沫若则说他是倒行逆施的皇帝。是阴谋家、野心家、伪君子,还是改革派、时新派、务实主义者?同样一个人物,在众多学者眼里的形象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因为,任何历史人物都是时代的产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将其置身于整个历史大背景下,从多视角、多维度去分析,才能看到同一个历史人物身上不同的色彩。正是因为有了各位名家学者的解读,赋予王莽多样的色彩,人物形象才更丰满,才更值得后世的人们去反复品读,反复玩味并获得启迪。

综合地看,王莽是西汉末年政治大变局中一位悲剧性的风云人物,在当官之前是一个十足的道德楷模,他孝顺伯父,甚至因为儿子杀了一个奴隶而逼其自杀以谢罪,堪称“仁义礼智信”的典范。很难说此时就有篡汉而代之的野心,野心是随着权力的扩张一步步膨胀起来的,如果因为他后来的篡权逆行就说他之前的所做的一切都是伪装,这未免太牵强。改朝换代后,他一直致力于改革,从国家的宗庙、社稷、封国、车服、刑罚等无所不改。然而,由于他过于推崇周公,所有的施政纲领都向周公看齐,言必称周公、事必据周礼、制必从周制,妄想要回到周代,结果导致民怨沸腾。其实与当时已经时隔1000多年的周代,哪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社会总是在发展进步着,一味的“复古”就是泥古不化。脱离社会实际,逆反时代潮流的结果只能是被历史所抛弃,所谓的新朝,也只能是历史长河中的匆匆过客。因此,我们从王莽身上可以看到一个野心与雄心同在、杀气与志气并存的的双重形象。新朝与武则天建立的周朝,虽然没有被列入传统的朝代纪年,但却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并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统一王朝。倘使王莽的改制措施得当,使新朝的王祚得以延续,那他的历史形象又会如何?恐怕很难说。

王莽建立的新朝虽然短暂,但也堪称历史上的大事件,而历史事件中的某些细节也同样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探讨乃至争论。据《三国志》记载,公元222年,刘备兵败猇亭,后身心交瘁,一病不起,自知将不久于人世的一代枭雄,于次年在白帝城向诸葛亮嘱托后事。托孤所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堪称君臣际遇的千古佳话,然而对于“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却成为千百年来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刘备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是说如果刘禅真是扶不起的阿斗,那诸葛亮就可以取而代之?还是要诸葛亮自行其是,另立他人?如果是前者,那刘备堪称伟大,但又不符合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家天下”思想;如果是后者,又没有确切的证据可以证明。对此,从《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以及与他同时代的孙盛、裴松之,直至近现代的吕思勉、田余庆、张作耀、方北辰等著名学者都纷纷作出解读,有的认为刘备鼓励诸葛亮在阿斗实在难以扶持时效仿曹丕称帝,确实具备天下为公的胸怀;有的根据刘备的为人和性格,批评刘备阴险虚伪,所谓的“君可自取”只不过是以此试探诸葛亮,并逼迫其忠贞不二;有的则从字面意思出发,认为刘备的托孤中规中矩,符合中国古代的帝王心思,所谓“自取”,只是让诸葛亮行“废立之事”,在皇子中自行选取他人。各种说法,莫衷一是。孰是孰非?很难有定论,因为不管后人怎么解读,这八个字的真实意图,只有刘备自己知道,别人的解读都只是推测,而每一种推测都有其合理性,只是解读的角度不同而已,不可对任何一家作出轻易地否定或批驳。只有秉持不胶柱鼓瑟,不妄自尊大的思想,虚心接纳各家之言,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对于刘备托孤的多样解读,就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其性格、为人、行事风格以及他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拓展了思路,对于剖析当时的蜀汉形势乃至整个天下大势都不失为很好的思想资源。

历史是架多棱镜。多棱镜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将七色光折射出不同的色彩,从每一个角度去欣赏,都会有不同的视觉体验。历史这架色彩斑斓的多棱镜,无论从哪个角度去鉴赏,收获的都是精彩的精神盛宴!托孤里的一个小小细节都能引起后世如此广泛的关注,迸发出如此激烈的思想碰撞,更不要说波澜壮阔的大事件。项羽兵败乌江并自刎,在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等大家看来或惋惜,或不屑,或称颂;被世人公认为具有很高艺术成就,且具有另类“资治”价值的蒲松龄名著《聊斋志异》在大学者纪晓岚眼里却是“燕昵之词,媟狎之态”,对其写作手法颇多微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品读历史需要多维度,审计工作同样如此,要多几个视角,多一些思路,更要多一份谦虚,多一份包容。无论是审计组成员之间还是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异议,都要耐心听取。不同的观点可以商榷、讨论甚至质疑,但绝不能轻易否定,只有如此,得出的审计结论才是客观公正的,也才能在“既依法审计,又实事求是”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南通市审计局 董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