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论坛 > 一家之言

“送温暖”形式也该改一改

来源: 启东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9-01-16 字体:[ ]

岁末年初,各种各样的“送温暖”活动也多起来了,突击“送温暖”似乎成了年终的惯例、年关的传统。就拿一般的机关单位来说,以往节前三种对象必须要上门挨家挨户集中“送温暖”。

第一种对象是结对挂钩村的贫困户。事先与乡镇联系,确定代表性的几个农村老党员或特困户,然后一堆人驱车几十里跑上大半天,由乡村干部陪同每户上门送上一袋米,两桶油或装有若干慰问金的信封。其余贫困户由乡村干部代为转交。第二种对象是单位里离退休老干部或干部的遗孀。他们一般都住在市区,这部分群体中的离休干部和身体不便的老同志,老干部局要求都要上门慰问,但所花时间精力远大于去农村“送温暖”。有的老干部到子女家去了,必须待他回家后再上门慰问;有的老干部出去逛街去了,必须在他家楼下等。第三种对象是患病住院的在职职工或直系亲属的慰问。一般买一只花篮、两箱水果或送上装有若干慰问金的信封,这种对象一般在家的领导班子成员都要一同出场慰问,有时把小小的病房间挤得水泄不通。上述有些慰问对象住在外地的,每年人事科长和分管领导都要驱车前往上门慰问,所花公款远远大于慰问品的价值。

在上门“送温暖”中出现的最大麻烦就是市区堵车,效率不高,实在是劳民伤财的事。参与“送温暖”的领导在每次回家的路上,都琢磨着这个问题,如果能把“送温暖”期间的额外开支节约下来,倒可以多帮助几个困难户。如此“千里送鹅毛”,是否背离了“送温暖”活动的初衷,是否影响了党和政府求真务实的形象,是否应尽快予以改进和纠正呢?

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脱贫攻坚战长效机制,同时又能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部分困难群众的节前关怀,笔者认为,在年终“送温暖”慰问方式上应作些新的改变:把农村的困难群众慰问金直接打到农民的“一折通”上,其他对象也将慰问金直接打到其本人的“工资卡”上,对需要送慰问物品的或发放超市提货单,或通过快递公司送达,并用电话进行跟踪慰问。慰问金通过银行直接把钱打到卡上,既减少开支,又可提高效率。只要把钱物送到了,把问候带到了,不上门同样可以达到慰问效果。至于对困难群众的访贫问苦、扶贫济困工作,要注重平日的“问”,不能只靠年终的突击“送温暖”。对突发性灾难慰问、重量级有功人士慰问要区别于年终“送温暖”,慰问方式还是要坚持面对面的上门慰问。

年终“送温暖”讲的是实效,大可不必拘泥于旧有套路。去掉那些花哨、费钱的“面子”,把精力和财力用在更实在的“里子”,即使没有“声势”、没有“镜头”,同样可以传递温度,让群众把温暖铭感在心。

启东市审计局 张裕新 范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