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学元厅长在全省审计机关质量强审工作推进会上强调,全省审计机关要以需求为导向,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做到正确监督、精准监督、有效监督,在审计中讲究辨证论治。侯学元厅长的“辨证论治”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扣大帽子、一刀切,与中医的“望闻问切”辨证施治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将中医的“望闻问切”辨证施治理论运用到审计实践工作中,能让审计发现问题更准、揭示问题更深、提出建议更实,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实现治标与治本、治表与治里的有机统一,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
望诊,就是用眼睛观察病人的整体和局部的情况,获取直观的信息,作出基本判断。审计的“望”即观察、察看,就是察看被审计单位账簿、凭证、文件、会议记录、业务档案、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外部证据资料等,处处留心,作为发现问题佐证的第一手资料。但审计工作仅靠“望”是不够的,还要将“望”的结果与审计业务工作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明确审计工作的切入点、侧重点和关键环节,通过“望”获取信息的“靶向性”性,提高审计实施方案的针对性,确保后续审计工作“有的放矢”。
闻诊,一用耳朵听,二用鼻子闻。审计中的“闻”主要是听,用耳听,主要是通过进点会、座谈会、个人访谈,听取被审计单位领导、财务人员、普通职工介绍的情况;如果涉及举报的,要仔细听取举报人反映的情况,审计人要善于从谈话中听出“弦外之音”,闻出不一样的“味道”,从而发现问题和疑点,获取审计线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近年来,随着资源环境责任审计的深入推进,涉及环保问题,亦可以用鼻子“闻”的方式作出初步的诊断。空气质量、水体状况、居住环境,无不用鼻“闻”,从而识其“味”,辨其“症”。
问诊,指看病时医生仔细询问病人的病情,采集病史信息。落实到现场审计中,就是调查研究,深耕细究。问什么人、问什么、怎么问,都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讲究技巧,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不能因被审计单位轻描淡写或故意搪塞而错失发现重大问题的良机,尽可能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了解情况,力求精、细、深,在“问”的过程中,注意与“望”和“闻”掌握的情况进行核对,去伪存真。
切诊,是指中医以手指触按病人脉搏、检查病人身体,藉此了解病情。审计的“切”就是做好综合研判,而“切”是诊被审计单位病症的关键。在经历了“望”“闻”“问”三个环节掌握的情况之后,对照法律规定、行业规章加以分析,什么性质问题,严重程度如何,要切中要害,不仅要“切”出问题的“量”和“质”,还要“切”出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治疗方案,开出审计处方,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提出切合实际,针对性强的审计建议,这才是审计的真正目的。
古为今用将“望闻问切”的辨证关系巧妙运用到审计实践工作中,细致入微,环环相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规避审计风险,提升审计质量。
王洪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