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万物复苏,又到了放风筝的好时节。每每这个时节的周末,附近的绿地上总有一群小朋友欢快地放着风筝。湛蓝的天空中,一只只造型各异、五彩斑斓的风筝错落有致,远远望去图案多变,有机器猫、小猪佩奇,也有游水的鱼儿、展翅的雄鹰、翱翔的凤凰……每一个都充满着童趣。它们伴着清风,在白云间自由高飞、无拘无束,轻易就能将人带入充满想象的童话世界。
回想儿时,手机、电脑还不普及,于是每到初春,放风筝便逐渐成了闲暇时光的“重头戏”。一到周末,大家呼朋引伴,或到附近的公园,或到乡间的田野,嬉笑着、奔跑着放飞手中的一只只风筝,还会比赛谁的风筝飞得快、飞得远,当然有时也会不凑巧,好容易开始起飞的风筝意外挂在了树枝上,或者直接摇摇下坠到地面。和大多数小朋友一样,放风筝也是我儿时最爱的游戏,但相较于色彩斑斓的成品风筝,我更喜欢缠着父亲亲手制作。几根修长的竹篾,掰弯后做个诸如燕子的骨架造型,在每个关键交叉的地方缠上缝纫用的棉线,再用白纸或者雨伞布糊表、拴上细绳,最后父亲总会让我用彩笔画上喜欢的蝴蝶、鸟儿图案,再蹩脚地写上一些心愿,当然大部分是歪歪扭扭的拼音,就这样差不多花费大半天一只风筝就做好了。虽然整个过程中我的参与度并不高,但总能让我感受到满满的成就感,这也许也是我偏爱手作风筝的原因。当然,一开始父亲做风筝并不熟练,最后的成品风筝也会头重脚轻怎么也飞不起来,但耐不住我期盼的目光,他咬咬牙研究了很久,也记不清做坏了几只风筝,慢慢摸到了其中的诀窍,反复调整好骨架的平衡,又更换了更为轻便的纸张糊表,风筝一次比一次做得好。他空闲的时候,也会带着我一起去草地、去田野放飞风筝,父亲的指导也算不得专业,而我在一次次尝试托举、放飞风筝的过程中逐渐爱上了放风筝。有时往往盼得一阵好风起,撒开脚丫子狂奔,耳畔是呼呼作响的风声,唯一的期盼便是松手的那一刻风筝能如愿飞上天。小时候总有种错觉,仿佛风筝飞得越高心愿就越容易实现,即使大部分写的都是些小屁孩不切实际的幻想,但还是迫切地希望风筝啊快快高飞,快快变成一个小黑点。如果哪天运气着实不好,筋疲力尽还是无法把风筝送上天,便也只能头枕胳膊躺在草地上,羡慕地欣赏着小伙伴们的风筝。
做风筝、放风筝占据了我大部分的儿时记忆,风筝也是伴随我成长的要好伙伴。如今我长大了,工作也越来越忙,倒是很少放风筝了,父亲的眼睛也开始老花,双手也不再那么灵巧,风筝也变成了随处能买到的小玩意儿。但我始终记得儿时放风筝的场景,引线的一端连着兴冲冲仰头看天的我,一端连着高飞的风筝,悠闲又自在。于我而言,儿时的风筝承载的是我的小小心愿和父亲满满的关爱,更是温情。
南通市审计局 王珺
(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