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笔者在教育系统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学校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义务教育学校食堂管理审计调查中发现,中小学物资采购管理上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
采购基础管理工作不到位。学校制定的相关采购制度不够专业或细化,在采购方式、合同签订、物资验收等环节,往往缺乏可操作性;学校后勤部门负责采购的工作人员大多由教师兼任,缺乏必要的招投标工作专业基础;招标文件、合同等法律文书的条款表述不严谨,存在潜在的法律风险等。
采购程序不规范。学校物资采购过程中,有的应当公开招标却采用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询价、单一来源等方式进行;有的招标文件人为设置不合理条款,排斥潜在投标方;采购信息发布不够公开,投标响应单位少,无法充分竞争;供货商资质审核不严,未对关联关系进行严格把关,串标、围标现象时有发生等等。
验收把关不严。学校“重购买、轻验收”的现象依旧存在,招标小组成员自行验收、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验收走马观花,仅从外观、规格、型号、数量等方面判断,不关注质量,甚至部分功能未达到既定目标就通过了验收。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完善采购内控制度。建立健全物资采购制度,明确部门职责,确定各采购方式的具体条件和实施流程,制定合同会签、采购验收细则,强化全过程采购档案资料管理,形成一套规范化、系统化的采购制度体系,使采购工作有章可循。
加强采购队伍建设。加强学校后勤保障队伍建设,配齐专业人员,满足后勤管理工作需求;加强现有业务人员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关于财经法规、谈判技巧、采购业务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完善考评考核办法,确保后勤人员在职称评审、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与专任教师同等待遇,调动工作积极性。
政府部门强化监督管理。相关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关制度,加强对学校自主采购行为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提升采购资金使用绩效;定期开展专项检查,进一步规范采购行为,确保监管全覆盖、无死角。
南通市审计局 曹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