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论坛 > 一家之言

阅读得法,当有所获

来源: 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25-04-21 字体:[ ]

在数字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短视频、自媒体等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碎片化的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阅读正逐渐被人们遗忘。但正是在这样的时代,阅读的价值愈发凸显。阅读是知识的积累、信息的获取,更是心灵的对话,生命的滋养。通过阅读,我们得以突破时空的限制,神交古今中外的智者,让我们的思维不再局限于当下的时空,而是能够在更广阔的维度上思考生命的意义。

读书也讲究方法。晚清名臣曾国藩一生嗜书,用他自己的话讲,到了“不可一日不读书”的地步。尽管后人对于曾国藩的评价褒贬不一、毁誉皆存:“誉之者则为圣相,谳之者则为元凶”。但他对于读书的态度以及诸多理念,却值得我们借鉴——

“一书不尽,不读新书。”一本书没有读完的情况下,不要急着读另一本书。对于读书,如果只是这本翻翻,那本翻翻,浅尝辄止,虽美其名曰读了好多书,其实一本都没有读完,更不可能读通、读透。只有沉浸式读书,才能真正从中获益。

“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把读书时的所感所想、所思所悟、甚至对于书中内容的质疑,随手记在书页的空白处,边看边记边想,更能有助于读而后学。这也正是纸质阅读优于电子阅读的地方。

“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有人总觉得,一本书,就算读得再精、再透,但很难记得多少,所以读书用处不大。其实,读书不在于把书中的内容全部熟记在心,那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好比我们很难记得每天吃了什么,但每天摄入的食物都在不知不觉中慢慢转化成支撑我们生命延续和身体健康成长的营养。读书的功效同样如此,轻松愉悦地读一本好书,将融入血液,化作根骨,如春风化雨般帮助我们提升认知层次、净化内心世界,丰富精神气质,并表现在行为处事和言谈举止上。

除了曾国藩的读书心得,宋代苏轼提出的“八面受敌”读书法,对如何全面读懂一本好书也是很好的启发。所谓的“八面受敌”,系将一本书按不同主题或视角分成多个部分,每次只专注于一个主题,深入钻研,最终将各部分综合起来,达到全面理解。就以阅读当代人所著反映苏轼本人的书籍为例,如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可分别围绕东坡本人的成长经历和艺术成就、北宋文人群体及名臣贤相的时代风貌、北宋承平百年以来诸多积弊的思考等主题,多次阅读,如此更加有利于全方位、多视角读懂东坡以及他所处的时代。

阅读的重要性怎么总结都不为过,即便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开启,也仍有很多事情依然只有人类自己才能完成,比如,“隐性知识”的获取和传承。相较于可以明确表达和传播的“显性知识”而言,“隐性知识”主要在于长期的积累,与个体的经验、技能、直觉等密切相关。通过阅读汲取的智慧,如创造力、学习力、内省力等,即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迭代传承是人类文明延续的一个重要过程,而这种使命人工智能无法替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总结读书的三重境界——初能望文生义,进能变通运用,终能知行合一。我们若每天都能暂时停下忙碌的脚步,腾出一点时间沉浸于书海,即使只有几十分钟,即便只读几页、十几页,只要持之以恒,定能聚小流而成江海,由“望文生义”而致“知行合一”,最终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高度。(董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