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兵出褒斜谷攻取曹魏,开始第五次北伐,但尚未真正与对方兵戎相见,却在五丈原积劳成疾,“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一结局似乎早在魏军将领司马懿的预料之中,因此,他坚持“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策略,活活熬死了对手。司马懿为何能断定诸葛亮命不能久?是他的谋略高于诸葛亮吗?非也。据《晋书·宣帝纪》记载:“先是,亮使至,帝(即后来被追封为晋宣帝的司马懿)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诸葛亮当时已经53岁,平时为治理蜀汉已是鞠躬尽瘁,而领兵在外,依然大事小事事必躬亲,如此劳累过度又长期食欲不振(一天三四升米,约相当于现在的四两至半斤)、营养不良,岂有长命之理?司马懿从这一看似无关胜负的细节中敏锐地捕捉到了于己方有利的信息,看到了战役的整体走向,采取了正确的战术,笑到了最后。在此无意讨论交战双方孰是孰非,单就司马懿对细节的洞察力而言,令人拍案叫绝!
顾名思义,细节的特点就是“细”,细到像一根针一样难以被人注意。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想法、一个习惯……凡此种种,时常容易被人忽视乃至轻视的就是细节。然而,细节又是生动、鲜活的,因此往往能成为影响成败的关键因素。谋略不如诸葛亮的司马懿,最终能在不费一兵一卒、不放一枪一箭的情况下逼退蜀军,正是从细节入手,窥一斑而见全豹。因此,细节虽“细”,其作用不可谓不大。
诚然,我们研究历史要关注大势,关注主流。而所谓的大势,却是通过具体的个案来展现的。每一个个案的最终结果,除了依靠主将的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更有细节的推动、促进。从细节入手,可以看到一个人修养的高低、能力的大小、做事的态度,甚至分析出一个团队乃至一个国家的整体面貌。1891年,号称“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访问日本,这支铁甲舰队无论装备与兵力都远胜于对方,然而,舰容不整、炮管不洁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暴露了北洋水师军纪的涣散和战斗力的低下。当然,后来清军在甲午海战的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清政府闭关锁国、夜郎自大、腐败无能,仅靠改造北洋水师的面貌是无法完全扭转的。但不可否认,日军通过这些不起眼的细微之处,看到了北洋水师的外强中干,提升了信心,这也是清军战败的重要因素。
品读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细节不仅事关一场战争的胜负,就个人而言,也能影响其一生的成败得失。司马懿从诸葛亮使者的谈话细节中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北洋水师舰容不整的细节暴露了其内在的隐患;明末清初,蓟辽总督洪承畴由最初拼死抗争到最终降清,也与一细节不无关系。1642年,洪承畴兵败松山被俘,起初大义凛然,宁死不降。已经是皇太极谋士的旧友范文程前去劝降。据《清史稿·洪承畴传》记载:“上欲收承畴为用,命范文程谕降。承畴方科跣谩骂,文程徐与语,泛及古今事,梁间尘偶落,著承畴衣,承畴拂去之。文程遂归,告上曰‘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又是细节的作用!拂去衣服灰尘,这一看似毫不起眼的细微动作,竟被范文程以小见大,看到了洪承畴人性中的软肋——对衣服尚且如此珍惜,何况对自己的身家性命?一个小小动作,竟然让对方找到了“策反”的突破点,使一个本来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坚贞不屈的明军将领最终走上了“贰臣”的不归路!细节决定成败,真不是空穴来风!
当然,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因为出了一个洪承畴,就简单地认为注重仪表、衣着整洁的人,在大是大非面前都是贪身怕死之徒,都有投降的“潜质”。这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范文程对洪承畴性格的了解,加上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对细节的准确把握,坚定了“洪承畴必降”的判断,可见细节对国事、对个人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重视细节,见微知著,由细节看到事物发展变化的征兆,从而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重视细节,包括关注他人言行中的细节问题,更包括处理好自己做事的每一个细节。以审计工作为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每个人员的恰当安排、对每一个环节的周到布置,可以使本来艰巨的任务事半功倍;资料中的一句话、一个数字,谈话中对方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等等,或许都能成为查找问题的突破口,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细节对于审计,同样至关重要!
细节虽“细”,于推动历史有大用,于我们做人做事亦是如此! 重视细节,当从当下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南通市审计局 董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