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学研究中,有一种基本方法称为“考据”。所谓考据,是通过考核文献、校勘文本、整理资料等途径,对历史事件、历史问题进行史实考辨。它要求研究者以近乎苛刻的严谨,在古籍残卷、出土文物、档案文书乃至坊间传说中,抽丝剥茧,辨别真伪,在时光尘埃中打捞真相。其核心精神是“实事求是,无证不信”——没有确凿证据绝不轻下定论。无论是考证一段历史的真伪,还是辨析一则文献的作者,考据者必须保持绝对的客观与冷静,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它不仅是学术工具,更是守护历史真实性的基石。
考据是历史赋予研究者的精密探针,而当我们将目光从故纸堆转向财务报表、账册资料,会发现审计与考据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如果进行类比,审计就是现代经济监督领域的“考据学”。审计与考据,都需要严谨的态度、求实的精神、缜密的思维、客观的心态。审视每一份凭证,如同检验每一件史料,穿透数字迷雾,构建完整证据链,形成逻辑闭环,直抵经济业务本质;在此过程中,保持独立而不受任何外在因素干扰。
再者,审计报告与考据结论,都必须经得起时间与实践的检验。历史会审判考据的错缺,时间会起底审计的疏漏。两者都深谙真实、严谨的重要。对事实的“选择性”关注、对资料过于主观的解读、对法规和规则片面的理解,是考据与审计的“大敌”,由此作出的结论必然经不起深度推敲。
考据的力量,在经典案例中闪耀。为确认《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床”是卧具还是井栏,学者们遍查唐代建筑规制、家具演变及同时代的诗歌意象,结合出土文物,最终倾向“井栏”之说,展现了多方求证的严谨,也为精准理解诗人在月光下思乡的静谧意境提供了正确指引。这正如审计人不辞辛苦地查阅资料、核对凭证、分析数据、实地勘察、延伸走访,只为揭露疑点重重的表象背后的真相。无论面对千年前的诗篇还是现代财务报表,穿透表象的武器始终是追根溯源、严谨求实的执着。
我们也应当看到,真正的考据大师与审计精英,都深谙“好钢用在刀刃上”的道理,在智慧的取舍中聚焦核心价值。考据并非锱铢必较。若耗费巨大精力去“考证”李白某首诗是否在某个小酒馆写成,对理解其诗歌艺术价值并无实质提升;“考证”孔子出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还是二十二年,不影响他在国人心目中大成至圣的先师地位以及对中国乃至人类文明进步产生的深远影响。类似的“考证”,实无必要。审计同样遵循“重要性原则”,必须在问题导向下精准聚焦。面对海量的数据、如山的资料,审计人必须敏锐识别重大风险,集中火力深挖。若在琐碎低风险事项上平均用力,不仅效率低下,更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忽略真正威胁经济健康运行的核心问题。
在这个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考据与审计所代表的求真精神,如同穿越时空的双生火焰。它们以严谨为标尺、以证据为依托、以规则为利刃,在各自的领域守护着不容篡改的真实。当审计的利剑照亮经济的暗角,当考据的烛火穿透历史的迷雾,它们共同诉说着这份对真相的执着,这正是我们应对复杂世界的永恒追求。(董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