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论坛 > 艺术文苑

朝笏板里寄乡愁(散文)

来源: 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25-04-28 字体:[ ]

说起“朝笏板”,您会想起什么呢?是古代官员朝见皇帝时手持的礼器,还是博物馆里的某件文物器具?对于生活在巢湖北岸的人们来说,首先跃入脑海的一定是当地的一种别具风味的炉灶小食。

每天晨光熹微之时,镇上的早餐店便开始了忙碌。只见店主将面掺碱加盐揉好,等其发酵后,再揉搓成圆柱形,抹上葱花、生姜沫子,再压成长条形,刷上糖稀,撒上芝麻,后用刀在上面划成斜纹,按半尺一段切断,贴在炉壁上烘烤,不出五六分钟,一块饱含着面粉、芝麻香味和木炭温度的朝笏板便滚烫出炉了。朝笏板由素面制成,通体绵白,如手掌大小,酷似古代官员上朝时手持的笏板,据说因此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名为“朝笏板”。在巢湖方言中,“朝笏”和“巢湖”互为谐音,久而久之,人们便以“巢湖板”代称“朝笏板”,这似乎在冥冥之中印证着这种炉灶小食和这片土地之间的天然联系。

朝笏板有着高贵典雅的名字,但从未登过大雅之堂,自古以来,就是劳苦大众的充饥果腹之物。记得十几年前,那时村上的人们常年在田间耕作,只有在购买农具或出售农产品时,才会坐上三轮车去五公里外的镇上。相较于动辄十块钱的肉丝面、大肉面,每块五毛钱的朝笏板是我们这些村民充饥的首要选择。毕竟,那时候一斤棉花的售价也只有3块多钱。不过,只要是带着小孩的,几乎都会进餐馆,点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然后将朝笏板撕成条状,浸入面汤之中,这样的朝笏板便既有了面粉的清香,又夹裹了面汤的浓郁,鲜香可口、醇香诱人。看着孩子们大快朵颐,大人们即使只啃食着朝笏板,也会觉得无限的满足。现在想来,朝笏板并非美味,热卖的背后是民生之艰难,是庄户人家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更蕴含着父母对孩子无私而深沉的爱。

我的外婆年近九旬,靠着辛苦种地把五个子女抚养长大。现在,舅舅、姨妈们的生活条件都得到改善,过年过节,总会买很多奶粉、燕窝等补品送给外婆。每到这时,外婆总是满脸埋怨,并“斥责”道:“你们家庭负担重,不要乱花钱,我不吃这些东西。”于是,一块钱一个的朝笏板便成为我们这些晚辈表达孝心的最佳礼品。在四方的小院里,头顶着湛蓝的天空,迎着初升的朝阳,家人围坐在一起,煮上一壶浓茶,一边吃着松软香嫩的朝笏板,一边闲话村里发生的小事,此时,陪伴便是最好的礼物,幸福就藏在唇口留香间。对很多巢湖流域的人家来说,朝笏板早已不仅仅是一道美食,而是连接亲情的纽带,是全家欢声笑语的幸福结晶,也是家族记忆的温暖注脚。

清明假期回家,妈妈带我一起去汽车站旁边的小摊位上去买朝笏板。逼仄的摊位、通红的炭火、漆黑的炉壁,一切都是熟悉的模样。尽管才刚过清晨六点,这方小小的摊位前早已排起了长队,有的是村里的老年人起早来买当作早饭的,有的是外地慕名而来品尝的,更多的是游子为带到外地而来“批量”采购的。“朝笏板只有在巢湖这一带有的卖,做得好吃,别的地方做不出来。”老板自信地向我们介绍起他制作朝笏板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刚脱炉而出的朝笏板,还有着木炭气味,撕一块入口,满嘴盈香,儿时跟父母上街买朝笏板、吃肉丝面的场景似乎就在眼前。我突然明白,“别的地方做不出来”,是因为这一方小小的朝笏板的背后是灯火可亲的温暖,是融入味蕾的传承,是剪不断的浓郁乡愁。

朝笏板,香香的,是一种美食,可以带得走;朝笏板,绵绵的,是一种乡愁,却总是无法忘怀。(程梦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