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论坛 > 艺术文苑

六十年的记忆归途——如皋与崇明交通变迁记

来源: 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25-04-29 字体:[ ]

父亲是上世纪60年代初的大学毕业生,1961年从上海崇明来到江苏如皋任教,一待就是六十多年。这六十年间,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最让我感触深刻的,莫过于如皋与崇明两地交通的沧桑巨变。

六十年前,父亲从崇明到如皋的旅程堪称一场“长征”。他需要先从崇明乘小渡轮到吴淞码头,再转乘公交车到上海十六铺码头住宿一晚,第二天坐一整天船到南通,再住宿一晚,第三天换乘长途汽车才能抵达如皋。全程耗时达三天,舟车劳顿,疲惫不堪。那时的渡轮小而旧,遇到台风或是停开或是行驶颠簸难忍;长途汽车班次稀少,买不到票常常要在车站过夜等候。父亲回忆说,每次回乡探亲都要提前半个月筹划,将一年积蓄的大半花费在路上。不知是1973还是1974年的寒假,我们一家从崇明回如皋,在南通港下船的时候,父亲的钱包被盗了,里面有父亲的证件和钱票,幸亏父亲在另一个口袋里还有10几块钱,我们才得以回如皋,不至于流落街头。后来案子破了,父亲还专程去南通港派出所领回了钱包,当然钱票是没有了。

改革开放初期,两地交通开始有了改善,海门青龙港开通了去崇明的轮渡,父亲的回乡行程缩短到十小时左右,但还需要辗转倒车6、7次才能到家,遇到特殊情况当天到不了家也有可能,记得有次出发后遇到台风,就生生在青龙港耽搁了两天。90年代,海太汽渡投入运营,汽车可以直接从南通渡江到崇明,全程缩短至五六个小时。父亲这时回乡,已经可以朝发夕至,不再需要在途中过夜。但每逢节假日,汽渡排队等候的时间仍然很长,父亲常常天不亮就出发,为的是赶第一班渡轮。

进入新世纪后,两地交通迎来了质的飞跃。2008年,苏通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如皋到上海的车程一下子缩短到三个多小时,但上海到崇明仍需轮渡。2011年,崇启大桥通车,崇明与江苏直接相连,从如皋经崇启大桥到崇明只需两个多小时。父亲第一次坐车从新桥回老家时,激动得像个孩子,连连感叹“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看到这一天”。

近年来,高铁网络的发展更让两地联系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宁启铁路开通后,如皋到上海有了动车组,最快只需一个半小时,上海到崇明也开通了隧桥通道,父亲的回乡行程变得更快捷。父亲虽然年事已高,仍时常乘坐高铁往返两地,他说现在回乡就像去趟城里一样方便。

六十年交通变迁,折射的是中国发展的壮阔历程。从三天到两小时,从舟车劳顿到舒适便捷,如皋与崇明之间的路,见证了一代人的奋斗与坚守,也见证了国家的进步与腾飞。这条路,承载着父亲那一代人的乡愁与坚守,也连接着我们这一代人的便捷与幸福。

如皋市审计局 黄劲松

(作品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