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论坛 > 艺术文苑

通东的“手牵磨”(散文)

来源: 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23-06-16 字体:[ ]

时下说起“手牵磨”,很多人都不知是怎么一回事,尤其年轻人不仅没有见到过,而且连听都没有听说过。然而,在三、四十年前的农村,尤其我们苏中通东一带的农村,使用的都是“手牵磨”。其实,这是一个用小型石磨把粮食磨成粉屑的过程,而在操作时却有别于用畜力、水力或风力转动石磨,也有别于那种靠人力往前推着转圈的“推磨”,这完全是一种由两三个人用手牵引木质磨框,然后带动小石磨运转的过程,所以人们才称其为“手牵磨”。

过去我们通东一带因紧靠南黄海,土地中盐碱过重而不能种水稻,人们的粮食主要是玉米与麦子,而在食用玉米与麦子前必须先将其放在石磨上碾碎,所以当时不少居民家庭都要备上那种用手工牵引的小石磨,一般在四、五户农户中就有一家置有这种小石磨,其他人家可以无偿去借用。当时乡间,凡置有这种小石磨的居民家庭经济条件相比要好一些,因为买石磨要花钱,每年请石匠加凿一至两次磨面上的石楞条也要花钱。至于置放石磨还需要有一间专用磨坊,因为人们每次用手工牵动磨框以及筛粉屑时都要占用一定的空间,所以如果家中没有一间较为宽敞的磨坊,“手牵磨”是放不开手脚的。

“手牵磨”所用的两片磨盘都比较小,直径都在三四十公分左右,厚度也各在二十公分左右。家里置了石磨,首先要请木匠用粗厚结实的木料打一个“丁”字形磨凳,上面装有木质圆形磨槽,然后再把嵌有铁质“磨轴”的下片磨盘牢牢固定在木质磨槽中间,接着把装有铁质“轴洞”的上片磨盘安放上去,让其中的“轴洞”与“磨轴”对接,从而保证上、下磨盘稳固地连接并能顺畅转动。至于上片磨盘除了在中间凿有加料孔外,其面上还绑有一块用以连接磨框的粗木板,以此通过“木质轴承”原理,让一个腰长为一丈多长的“等腰三角形”木质磨框与之相连。另外,在三角形的磨框底边两端各牵一根粗麻绳系在房梁上,使磨框与石磨成为平行状,这样整个牵引并转动石磨的“装置”就全部形成。

“手牵磨”一般由三人操作,一人抓住磨框的“底边”负责用力推与拉;左边一人手抓住磨框左侧负责伴磨,以便用力让磨盘转圜转匀;右边一人左手抓住磨框右侧也负责伴磨,右手一把一把地抓起粮食并均匀地往加料孔里喂料。此时,随着石磨转动,被磨碎的粮食粉屑便从两片磨盘的合缝边缘源源不断地溢出,并纷纷落入石磨底下的木质磨槽内。一般煮饭煮粥的玉米及麦子磨上一两遍就可以了,如要让粉屑更精细一些,那么每磨一遍就得用细眼竹筛仔细地筛一遍,有的甚至用更细的绢筛来筛,而筛面上的粗粉屑再放入石磨内磨,直到完全精细为止,当然花费的时间与体力就更多一些。另外,由于人们天天要吃饭,所以当时居民家庭每逢十天或半个月就要去磨坊磨上一次粮食;也因为牵磨需要三人合作,所以人手少的家庭只有与其他人家合作,也就是与其他家庭伴工,这样他们每逢牵磨时就会更辛苦一些。

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一种由柴油机带动的小型钢磨出现,当地居民才逐步摆脱了“手牵磨”,后来由于用电的普及,小钢磨更加先进,加上不少地方办起了粮食加工场或加工厂,人们才彻底淘汰了那种笨重落后的手牵石磨

再说现在人们也极少用玉米、麦子之类的粗粮当主食,所以“手牵磨”也就成了历史,如今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如果要想看看石磨,或要想体验一下“手牵磨”的感觉,只能到那些地方博物馆或者民俗馆里去寻找了。

通州区审计局 杨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