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去看了一场花灯展,造型各异的花灯在夜幕下流光溢彩,好不热闹。莲花灯朵朵绽放,花瓣层层叠叠,粉白相间,在荷叶间摇曳生姿;鲤鱼灯身子修长,鳞光闪闪,尾巴轻摆身姿灵动,畅游银河;蝴蝶灯泛着五彩斑斓灵动的光,翅膀上的花纹清晰可见,轻轻颤动仿佛在花间翩跹起舞;小鹿灯轮廓流畅,栩栩如生,树枝形的鹿角高高扬起,仿佛一个个从林间暮霭中跃动着的顽皮精灵;蘑菇灯圆圆的伞盖,从草间探出头,五颜六色的光亮从纱绢中映出,格外俏皮可爱……一处处的特色灯组现代感十足,如梦似幻,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真真应了那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记忆里,小时候的花灯远不如现今的精致新奇、美轮美奂,家家户户大多是手提灯笼,有和家人、小伙伴一起手工制作的纸灯笼,也有会变色、会唱歌的塑料灯笼。元宵节往往是孩子们最盼望的节日,热闹气氛不亚于春节,早早吃完一碗热腾腾的元宵,待夜幕降临便可以提溜着精心准备的花灯走街串巷,和伙伴们尽情显摆,再带上几盒小鞭炮摔着玩儿,嬉笑打闹声充斥着整条小街。也是,元宵节不“闹”怎么能叫“闹元宵”呢?小贩们往往也会在街边支个摊位售卖各式各样或寓意吉祥,或小巧可爱的花灯,有兔子灯、莲花灯、福字灯……五光十色,加之暗夜中不时绽放的绚烂烟花,每条小街都被照得亮堂堂的。
花灯作为孩子们的心头好,每逢元宵节手巧的大人们自然格外受欢迎。小时候隔壁住着位老奶奶,用几根筷子、几张红纸、几条皮筋就能做出简易好看的六角宫灯,当然最受欢迎的是她用竹篾、宣纸扎成的一只只兔儿灯。那一把竹篾在她的指间随意弯折成圆弧状,显得格外听话,交叠处用细绳扎紧后兔儿灯的轮廓逐渐成形、丰盈,再用毛刷蘸着浆糊,将裁好的白色宣纸小心翼翼地糊在骨架上,待晾干后画上灵动的红色眼睛,里面放上小灯,穿上提绳,一只活灵活现、憨态可掬的兔子灯就完成了。围着的孩子们圆溜溜的眼睛紧紧盯着,生怕错过一处细节,仿佛在看变魔术般,还不时发出惊叹声:“呀,身子好圆”“哈,那是兔子耳朵”……也有手痒的小孩儿会抓起笔,在兔子身上笨拙地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有的是小红花,有的是小太阳……老奶奶总是由着孩子们闹,手上的动作也不停歇,笑容里满是宠溺。
那时不管天有多冷,关于元宵节的记忆总是暖融融的,也许是热腾腾的元宵,也许是亮堂喧嚣的灯市,也许是玩耍的幸福,也许是老奶奶笑意里的温情,也许是满怀期盼的心情……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璀璨的花灯总是象征着对生活美好的祝愿,也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温暖明亮。
(南通市审计局 王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