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乡下居住的堂叔告诉我,他家要动工盖新楼了。我由衷地替他们高兴,同时也不免有些担忧,他家人手太少,眼下盖楼事务千头万绪,光靠堂叔堂婶哪里顾得过来?
利用双休日,我赶到堂叔家帮忙。远远看见工地上,脚手架林立、人来车往,一派繁忙景象。堂叔听到我的担忧,乐呵呵地说:“有村里的‘互助队’帮忙,连我自己都不用操心了,你还有啥不放心的。”堂叔滔滔不绝地跟我讲起村里“互助队”为他家建楼操心出力的事。
村里“互助队”的队长是已退休的老支书梁大爷。刚准备建楼,梁大爷就主动上门帮着谋划了,要多少帮忙的小工、有多少建筑材料要搬运、需要多少运输工具,还有工匠与帮工的伙食等,他都一一记在自己的小本上。
正式开工那天,工匠们还没到,“互助队”的队员们都早早地赶了过来。他们大都是村里的壮劳力,还有一些身体好的老人、家庭妇女等。
梁大爷分工明确,他和我堂叔、邻居李大爷是“总管”,又把“互助队”的队员们分成三个小组:一组负责采购与搬运进出的器材物资;二组负责在现场给工匠们打“下手”;三组负责买菜烧饭等后勤。在“总管”的指挥下,工地上有条不紊,而堂叔堂婶只需要在工地上转转,监督把关就行了。
梁大爷对我说:“咱村里这个‘互助队’,其实和城里的志愿者队伍差不多,都是自发组织且不计报酬,主要就是互相帮助。”之前,村民之间交往少,许多壮劳力又外出务工,人手少的家庭要盖房砌屋、婚丧嫁娶就很困难。对此,一开始大家以少数邻居互相帮助的方式来解决,后来加入互助队伍的村民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互助队”。谁家需要帮忙,“互助队”就马上行动,一帮到底。
村民告诉我,自从村里有了“互助队”,村民家里办大事、有急事,再也不愁人手不够了。大伙儿心里更踏实、邻里之间更团结、村里和谐的氛围更浓了。大家都说,要建设和谐文明的新农村,真不能缺少村里的“互助队”。
最近,堂叔来电话说新楼已落成,我当即与几位亲戚约定一起去庆贺一下。谁知那天我们刚进村,就碰到匆匆外出的堂叔堂婶。知道我们来意后,他很抱歉地说:“今天村东头王福贵家责任田里的塑料大棚要全面整修,我们约好要去帮忙的,看来庆贺的事只能往后推一推了。”
通州区审计局 杨汉祥
(作品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