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论坛 > 艺术文苑

从“一骑红尘”看审计智慧——《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来源: 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25-04-24 字体:[ ]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笔下的讽喻,是唐玄宗为博贵妃一笑,不惜劳民伤财从岭南向长安运送鲜荔枝的荒诞故事,在马伯庸的笔下化作了鲜活的《长安的荔枝》。该书从基层小吏李善德的视角,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荔枝极限运输战”。李善德的品质,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令人深思的审计智慧,也照进了当代审计人的内心世界。

破解困局的系统思维。荔枝三日而腐,岭南到长安五千里的运输任务看似绝不可能完成,但李善德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深入岭南反复考量:设计多路并行的运输方案,建立保鲜实验的对照组;记录每一环节的时间与成本,寻找最优解。这种基于事实、注重证据、系统思考的工作方法,与当代审计人的职业思维高度契合——无论是从海量数据中快速揪出风险,还是在复杂的制度中找出运行漏洞,审计人员都需要具备将复杂问题拆解分析的能力。核查“所有驿站都在账面上做手脚”的问题,到重新设计运输路线并测算保鲜时间评估绩效,实际上恰是古代版的“合规审计”和“绩效审计”。审计既是“亡羊补牢”,也是“动态博弈”。唯有像李善德一样,用“实验思维”模拟极端场景,才能让问题无处遁形。

穿透表象的犀利目光。运输荔枝背后的代价触目惊心:三十亩果园被毁、无数骑手累死、沿途驿站亏空……庞大的人力物力调配、运输路线规划、保鲜技术应用,背后的成本高达三万贯,相当于一千五百名普通官员的月俸。这些被杨国忠轻描淡写化为一句:“国库的钱,不走流程。”这就启示我们,审计不是只核对数字,而需要“穿透式追踪”,是透视权力与利益交织的迷雾,追踪资金流向的全过程。查荔枝运输账目时,不能只看“冰块采购费”,而要追问“为何采购量远超需求”,查看是否存在虚假报销;看驿站人力调度时,不能止步于“名单齐全”,而要核实“是否真有骑手跑完全程”,查看是否存在吃空饷。现代审计人面临公共资金使用中的浪费、专项资金的挪用、民生款项的截留,其本质与“一骑红尘”无异,其实都是少数人受益而多数人买单的权力滥用。审计的终极意义不在于数字本身,而在于数字背后的人民福祉。

完善治理的改革精神。唐代驿站的运输系统本是严密的“国家级物流链”,但在送荔枝的任务中彻底失灵:保鲜技术失控、驿站协作推诿、监督机制缺失。“四路并行”方案看似周全,却无人对路线可行性负责;权贵的一道命令,就能让所有制度形同虚设。这种人治大于法治的弊端,在封建历史中反复上演,因此始终无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自我革命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而审计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存在的意义非凡。正如李善德最初只是机械执行命令的小吏,到反思制度本身合理性的转变,现代审计也在不断从单纯的财务收支向政策执行效果延伸,是推动制度向更公平有效的方向发展。

坚守底线的职业品格。全书最震撼的一幕,是李善德完成任务后,当面质问杨国忠:“为了一颗荔枝,值得让百姓家破人亡吗?”当发现造假线索,是否忠于数据真相。这位九品小吏本可选择敷衍了事或同流合污,但他最终坚守了“为生民立命”的士人精神,提出了振聋发聩的一问。在现实中,审计人的每一次揭露、每一份报告,都是对职业底线的无声宣示。这本书最终告诉我们:比完成不可能任务更重要的,是还有问一句“这值得吗”的良知,是保持独立思考的勇气,是守护制度的尊严。而这,正是审计人的灵魂所在。

荔枝易朽,审计长青,书香润审,以文化人。千年后的“荔枝运输”仍在继续,当代的“李善德”仍在努力。审计的价值,或许就在于用专业之力,让每一份资源消耗都有迹可循,让每一次权力越界都留下证据,让每一颗“荔枝”的代价都被看见。(何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