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每当看到人们用电风扇或空调降温纳凉时,我就不由得想起过去天热时,人们轻摇“芭蕉扇”纳凉的情景。
所谓“芭蕉扇”是把一种俗称“芭蕉树”的树叶风干后制成的扇风用具。这种树生长在亚热带地区,我国南方地区称其为棕榈树,也有的地方称其为芭蕉树。这种树的叶子很宽厚,每片树叶呈圆形状,直径在三、四十厘米左右,其质地较为坚硬挺括。刚开始,树枝上长出一根细细的叶径,然后逐渐长出圆形,叶面呈折叠状。当这种树叶完全“成熟”后,人们将其砍下,放在太阳下晾晒,其颜色由深绿色晒成了土黄色,整片树叶也变得更加坚硬。这时候将其整个圆边剪齐,沿着边沿处编夹一圈竹篾,使其更加坚固平实,最后将其中间那根粗壮的叶茎打磨平滑,使之成为扇的抓柄,这样一把简洁而实用的“芭蕉扇”就制成了。
现在由于现代化的扇风纳凉器具不断增多,那种似乎很原始也难登大雅之堂的“芭蕉扇”在各地早已难得一见了。然而在三四十年前,“芭蕉扇”是人们夏天生活中的一种必需物品,在社会上也十分普及。当时在各地日杂商店以及小店小摊上都能看到它的踪影,价格也很便宜,家家户户都买得起,所以当时不仅每家都备有,有的家庭甚至是人手一把。
这种植物质地的“芭蕉扇”从市场上买回来,虽然可以直接使用了,但过去在我家乡苏中通东一带,很多人家认为刚买回来的“芭蕉扇”只能算是“半成品”,在使用前还要找来一些带色的厚布条子,将其仔细地包缝在扇的四周边沿上。这样既能起到装饰效果,又能让扇的边沿更加光滑而牢固,“芭蕉扇”的使用寿命也会延长。再说扇的边沿有了布条包裹,使用时其坚硬边沿也不会划伤人的皮肤。
记得当时很多人家还习惯在“芭蕉扇”的扇面上写上使用人的姓名及购置时间,这样就能显示这把“芭蕉扇”的使用年代,也意味着告知这把扇的主人是谁,别人是不好随便占有的;有的稍有文化的人还喜欢在那扇面上写上自创的打油诗,内容无非是一些谜底为“芭蕉扇”或者为“纳凉”之类的谜语,也有的是赞美“芭蕉扇”作用及奉献精神的顺口溜,其目的是给人们增长一点知识与情趣。
由于“芭蕉扇”的扇面光滑而不吸水,用毛笔或其他水笔在上面写字或画画,墨迹很容易被擦掉,当时人们就发明了一种“烟熏法”,并采用“此法”在扇面上写字或作画。操作时先用毛笔蘸上墨汁,在扇面上写好文字或画上图案,接着迅速拿到煤油灯的玻璃灯罩口处熏烤成黑色,然后快速用干布将扇面上的墨汁擦掉,这样留下的文字便呈现出一种“空心字”的效果,留下的图案效果也是如此,而其背景是一片浓淡相宜的焦烟色,粗看上去很像一幅写意水墨画。
用“芭蕉扇”扇出的风,虽然不像电风扇以及空调吹出的风那么强劲,但这是一种很柔和的自然风,用现在的话说是一种“纯天然”的风,吹在身上十分舒服,而且绝对不会让人着涼。那时候每到夏季,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喜欢晚饭后走出家门,相聚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下,边乘凉边聊家常,而此时他们手中都会摇动着一把或新或旧、或大或小的“芭蕉扇”;记得在我小时候的夏天,凡是夜晩与大人们一起在场院里乘凉时,我常常在奶奶或妈妈轻摇“芭蕉扇”所带来的阵阵凉风中安然入睡。那时候的“芭蕉扇”除用来扇风外,还有一个特殊功能,就是驱赶与拍打蚊子。夏天晚上人们手里只要有了一把“芭蕉扇”,不仅能带来阵阵清凉,而且还在时不时地拍打声中,蚊子就不敢靠近身来。
后来,随着电风扇、空调的问世与不断普及,加上居民在室外乘凉时间大为减少,“芭蕉扇”也逐渐被人们所放弃,如今在居民家中已经很难再见其踪迹了,各地市场上也极少有“芭蕉扇”出售了。这种全手工又纯天然的纳凉与驱蚊器具当年给人们带来的便捷与清凉,是很难让人将其忘却的。
南通市通州区审计局杨汉祥
(作品为原创)